上海国际设计周,由中国贸促会商业委员会主办,中国贸促商业委员会创意设计产业发展中心与上海国际设计周组委会承办,作为面向国际、展示中国名片的全球设计师奥林匹克设计盛会,致力于以创意设计驱动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
根据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建会 70 周年大会暨全球贸易投资促进峰会的重要讲话精神,2023第五届上海国际设计周定于 12 月 14-17 日,在上海新国际博览中心举行。
本届上海国际设计周将以“呈现-Present”作为年度主题,依托上海“设计之都”和长三角产业集群优势,响应和促进上海市政府关于设计行业“十四五”规划和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围绕着“上海经济工作会议、奖项、展览、研学、销售转化、游学培训、活动论坛、嘉年华、宣传报道”全方位闭环运营模式,帮助全球设计师打造IP、建立设计师个人品牌,以创意设计引领行业创新,解决企业的品牌影响力、精准对接、销售转化。
本届上海国际设计周召集了国内外创意设计领域知名策展人、设计师、中国企业家、著名导演、经济学家、互联网大亨、领事馆领事代表、高校代表和近百家国际品牌,齐聚上海,以多样的方式呈现创意设计的探索与实践成果,跨领域、跨行业就创意设计的新趋势、新业态、新融合展开对话交流,共同驱动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
《无形》的哲思来源于道家的“大象无形”。在中国的哲思里,空间最初始的概念是“天地”,而气,构成天地万物的本质。弥散于无形的力量与抽象暧昧的诗意,衍生着东方对空间的概念,事物相互连接、彼此感应,这是独属于东方美学的意象。
上海国际设计周:“无形”的寓意是什么,为什么取这个名字?您最初希望通过这个大展向大众传递什么样的观念?
刘卫兵:本次第23届意大利米兰装饰艺术和当代建筑国际三年展(简称米兰三年展)是“以未知的未知,通往神秘的续篇”为主题,旨在激发人类对于未知世界的敬畏,通过跨学科交流探索新的生活方式,共同塑造美好的未来。经三年展主策展人最终评审,我的建筑装置作品《无形》最终成为中国馆唯一的入选作品,并放置于米兰艺术宫的公园之中。
我这个装置作品“无形”源于自己三十多年对成都平原千年本土林盘聚落的研究、实践和思考,蕴含着蜀地道家哲学的“大象无形”观念,它是未知世界隐匿的肯定和面对,想通过这个作品向世界表达中华文化所特有的对混沌景象的包容气派,以“道法自然”态度对宇宙无穷变幻所持的敬畏以及与自然和解的“天人合一”智慧。
上海国际设计周:在创作”无形“的过程中,有什么让您印象最深刻或者对您来说有独特意义的事情吗?
刘卫兵:我觉得最难的一点就是,如何站在一个国际的高度上将虚无的命题变成可感知的装置,而且要把当代的观念融进一个很传统的中国哲学表达,还要要让海内外能发现新的观念或者视觉冲击。实际上,也是打破自己这么几十年的建筑实践形成的一种惯性思维,我画很多手稿的时候,不断自我否定。最后确定用很中国的卯榫和竹子去构建独特林盘——“混沌宇宙”。
“无形”更有独特意义的表达是过程。我觉得其实在这个过程中从无形到有形,最后拆成一包竹子,又从有形变成无形,编号后运到意大利,重构成有形的东西。包括由于地中海气候造成竹子干裂,艰难重现,最后又拆掉化成无形。
人一直在一种认知、推翻、再认知的这个过程中。
上海国际设计周:作为第23届米兰国际三年展中国馆策展人,您认为当下中国设计产业对大众日常生活有着怎样的联系和影响?
刘卫兵:当下中国设计实际是在创造新的文化,改变着人们生活方式。但文化的延续性,需要从文化的传统中找到创造的灵感,又要在全球化浪潮中,找到有着自己基因属性的时尚设计。以“文化迭代”为灵魂,让设计更好地为人们生活服务,推动城市走上可持续发展之路。
©米兰三年展中国馆作品《无形》
上海国际设计周:如何理解上海国际设计周的定位”创意设计驱动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
刘卫兵:放眼世界,主要发达国家均已将创意设计产业纳入国家战略,并作为创新驱动的重要引擎,深度赋能实体经济转型升级,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而上海作为中国的金融和经济中心,是中国经济资源和人力资源高度集中的大都市,处在世界城市体系位置极为重要。上海国际设计周的定位”创意设计驱动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意在赋予21世纪世界经济中最具前景、最具活力的产业赋能实体经济的时代内涵。
刘卫兵:我记得贝聿铭先生有句话:“设计要变化,要往前走,但在向前走的过程当中,要回过头来看看,自己的文化特色何在”。很高兴《无形》能回国亮相上海国际设计周,能让大家看到中华文化与精神,与世界的不同文化一起在对未知的探索中思考创新,世界彼此相连,这是未来。
©米兰三年展中国馆作品《无形》
刘卫兵
中国贸促会商业委员会创意设计产业发展中心理事会副理事长
上海国际设计周执行主席
民建成都青羊总支主委
民建四川省委文化艺术委员会副主任
四川省政协委员
四川大卫建筑设计(国家甲级)创始人&主持建筑师
教授级高级建筑师
四川省人民政府文史研究馆特约馆员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历史文化专家组成员
中国建筑学会资深会员
中国绿色建筑与节能委员会委员
毕业于西南交通大学,后留学英国雷丁大学获可持续建筑硕士学位
中国川西林盘聚落保护与更新——中国成都,2012;
成都老院落更新——布后,中国成都,2015;
林盘综合体更新——南溪遥,中国成都,2019;
林盘非遗保护——青城马椅子工坊,中国成都,2020;
川西山地生态民宿——幸福岭,中国眉山,2022;
全球人居环境规划设计奖(联合国环境署);
首届AIA中国建筑奖(美国建筑师协会);
中国民族建筑事业杰出贡献奖 (中国民族建筑研究会);
“人居生态国际建筑规划设计方案竞赛”金奖(中国建筑学会);
中国乡村振兴先锋人物(中国宋庆龄基金会);
亚洲都市景观奖(联合国人居署亚太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