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设计行业不断以“美学升级”“生活方式提案”标榜自身价值时,一位从业十五年的设计师却在抛出了尖锐的质疑:“我们是否过度放大了设计的物质属性?如果设计真能改变生活,为何人们住进更美的房子却依然焦虑?”
近日,城市设计空气美学行武汉站设计师沙龙活动在盘龙城举行。20余位优秀室内设计从业者齐聚一堂,围绕“全屋智慧空气科技与设计美学应用,以及设计灵感与价值提升”展开深度探讨。
湖北省室内设计行业协会与上海国际设计周联合打造的荆楚名企名师《师说》报道组邀请了上海国际设计周艺术总监、中国贸促会商业行业委员会创意设计产业中心常务理事、湖北省室内设计行业协会常务理事、武汉市堂构装饰设计有限公司创始人 张楠楠 作了《设计改变生活?》主题分享,以一场关于行业价值的自省式探讨,掀起现场热烈讨论。
质疑与反思:当“设计改变生活”遭遇现实困境
“我们总是说‘设计改变生活’,但当我们把房子设计得越来越漂亮,人们却在物质堆砌中愈发焦虑——这难道不矛盾吗?”张楠楠的开场提问直击行业痛点。从业十五年,她始终深耕私宅设计领域,见证了设计行业从功能导向到美学狂欢的变迁。在她看来,当下的设计圈陷入了一种“无意识的集体幻觉”:过度追求视觉精致化,用“高级感”“风格化”等标签包装空间,却忽视了居住者真正的精神需求。
“空间只是一面镜子,它映射的是居住者自身的生活状态。”张楠楠以近期的设计项目为例:一位客户之前斥资百万打造“网红风”住宅,却在入住半年后坦言“这个家美得让我不敢生活”。她犀利指出,当设计师沉迷于创造“样板间式”的完美场景时,可能正在制造新的桎梏——“我们给生活套上了名为‘高级’的枷锁”。
物质与精神的悖论:被驯化的“审美霸权”
“为什么提到‘美好生活’,我们总下意识联想到大理石、智能家居和开放式厨房?”沙龙现场,张楠楠抛出的问题引发设计师们陷入沉思。她回溯上世纪80年代的居住场景:尽管物质条件有限,但“一张方桌全家围坐吃饭”的温情至今令人怀念;反观当下,许多家庭拥有智能灯光系统、独立衣帽间,却鲜少共享一顿亲手烹饪的晚餐。“我们是否在用设计的名义,助推一种以物质占有定义幸福的价值观?”
这一观点戳破了行业长期以来的“审美霸权”。张楠楠认为,当前设计界对“美”的定义过于单一化:北欧极简、新中式、侘寂风……这些风格标签背后,实则是商业逻辑对生活多样性的消解。“当设计师仅用专业审美评判空间价值,就像戴着一副滤光镜——我们看到的只有配色、比例和材质,却屏蔽了老人弯腰开关插座的艰难、孩子在地板上爬行的安全需求。”她呼吁行业重新理解“审美多元”:“它不应局限于视觉风格,而应是对不同生活态度、价值观的尊重。”
回归本质:设计应是“精神容器”的搭建者
“生活的本质从不取决于某个空间或物件,而是内心的维度。”在演讲高潮部分,张楠楠将设计价值引向更深刻的哲学层面。她分享了一位独居老人的改造案例:设计师未对老房结构做颠覆性改动,而是通过调整家具高度、增加扶手等细节,让老人重获独立生活的尊严。“这个项目没有炫技,但它真正改变了人的状态——因为设计者看见了‘人’,而不仅是‘房子’。”
在设计对话环节,面对现场“如何平衡商业诉求与人文关怀”的提问,张楠楠坦言:“为高端客户服务时,我仍会打造视觉惊艳的空间,但一定会留一扇窗——比如建议业主保留母亲传下的旧木柜,或在儿童房墙面预留涂鸦区。”她强调,设计师的使命不仅是创造美的容器,更应成为“精神富足的唤醒者”:“即使无法拥有昂贵家居,每个人都可以在现有空间里构建属于自己的诗意。”
行业启示:从“造梦者”到“生活解读者”
多位参与者表示,张楠楠的反思为过度追逐“美学竞赛”的设计界注入清醒剂。湖北省室内设计行业协会相关负责人指出,此次沙龙标志着行业从“技术讨论”向“价值重构”的升级,“设计师不仅要懂材料与工艺,更需具备社会学视角与人文关怀”。
正如张楠楠在结语中所言:“当我们在图纸上画下第一条线时,就该意识到——设计改变的从来不是生活本身,而是人们看待生活的方式。”这场关于“设计价值”的思辨,或许正为行业开启一扇新的窗口:在那里,美的标准不再单一,空间的价值不止于目之所及,而设计真正的力量,终将回归到对“人”的深刻理解与共情。
【后记】湖北省室内设计行业协会携手上海国际设计周联合官方媒体策划主办的荆楚名企名师《师说》报道,是打造系列装企老总、设计人物公益报道的活动。大家一同畅想“设计有观,经营有道”。《师说》为我们创造了聆听行业大咖们共话“经营道、设计观”及行业发展的思想平台,针对装饰设计行业所关注的话题进行深度探讨与剖析,行业中代表性人物中以精彩炙热的观点,点亮行业高质量发展思想之光!相约《师说》,一同感受家居之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