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PREFACE”
以国际化视野专注于国内外商业连锁品牌策划设计十余年,在空间营造上擅长“哲意东方”之境在当下的设计表达,其多个设计作品收录于《茶楼》《禅居》《中国式休闲》《中国室内》等知名刊物,在多年设计实践中探寻出“无木生活”设计理念并践行倡导。关注人与自然的共生关系,将人文情怀融入设计,促进人与环境的和谐发展,从设计师出发,拥抱有温度的设计,让我们一起解锁本期访谈设计师——王景前。
王景前
上海国际设计周执行副主席
上海ZIYI IDEAS创始人
1
访谈精粹
Interview highlights
Q1
CHSIDW:家居可以放大成一个空间,建筑可以缩小成一个室内,您如何看待设计在设计之外,设计无处不在?
‘‘王景前:
我觉得设计本身,是没有边界的。设计本身的边界,是随着我们人们生活空间的延展而存在的。所以设计它无论是大是小,我们在做的,应该说是探索设计边界的事情。
Q2
CHSIDW:设计,是一个充满探索的过程,从无到有,从简约到精致。在您看来我们这个时代究竟需要怎样的生活体验?
‘‘王景前:
我一直都有在提倡,所谓的设计,它其实是一个从无中生有,再有中到无的过程。那在这个过程里面,我们要学会去体验时间对我们内心需求的一种迭代,或者是内心需求的一种探索,找到自己到底是需要表达什么,或者说传递什么。
再者,我觉得在这种过程当中,我们要去掉这种过度化的设计,或者说是过度化的“贪婪”。我们要把东西的体验感做的更有深度,把这种体验方式或者是参与体验的这种过程,把它做的更多样化,从而触达到内心,去感受体验的意义是什么。举个例子,我们给客户设计一个墙面,或者是一个照片墙,那这个照片墙的体现方式,它有很多种方法,但是无论是哪一种方法,它最终是通过视觉的影像去传达到客户。那客户视觉感知的这一刹那,我们能触达到多少、是不是能够进入他的内心、打开他内心的思考,我觉得只有到达这个时候,体验才算是有深度的,而不只是停留在视觉上的一种装饰,不然我们无论用哪一种方式去体现,是找到一个性价比最高的也好,还是最这个符合服务的对象也好,这些方法都是浮于对象的,那对象是要达到一个什么样的目标,是由目标来决定的。
所以我们在这个过程当中,得有一个清晰的目标,这种目标有可能是时代需要的价值感,或者是照片跟人之间关系的意义,这其中我们需要去寻找和探索的东西又是什么?目前看来,我们做的很多东西还是远远不够的。
Q3
CHSIDW:在您看来,[文化]如何激发人们对复古或传承的想法?以及如何影响着当代的设计?
‘‘王景前:
我认为目前大家对文化的理解,无论系统的还是片面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看法。我个人觉得我们需要去系统的学习和辩证的去看待这个事情。因为中国的文化进程时间是悠久渊源的,而且地域广、民族多,所以每一个地方,它的地域性是有差异的,文字跟语言表达其实都会有一些差异,但是在这种差异性里面,我们要找到相近的和相对的,找到文化针对于什么样的对象而产生,并且一直传承下来到现在。我觉得存在就是合理,能够形成一种文化脉络。
一种文化能够被久远的传承、遗留下来,它一定是有受众的,给养到群体的。我觉得文化是人性的文化,是在不变当中的一种变化。我们不能把100年200年所谓的刻板印象挪移套用到现在,它是不合适宜的,这种方法也是不可选的,但是我们可以在人性需求的场景下,找到相似的文化应用场景,场景上是会有相似性的。比如从室内空间过渡到室外空间,我们走到一个庭院,一个阳台,我们要在阳台上面,或者是户外跟朋友交流,要有一个喝茶的地方,或者说静下来回到家休息的地方,但是你会发现,无论是地域、时间还是历史,总会有相似的场景,这种场景需求它是不会变的,但只是说场景的体现,场景的大小,场景的维度。因为现在文化冲击的不同,会产生体验感,需求性,满足感的差异,场景不会变,所以我所指的文化,它其实是人性的文化,是人性需求的一个场景,只是这种场景被延续了,我们要在其中找到相似性跟相对性,抓住人性需求和一些场景的共通处。
Q4
CHSIDW:近年来,中国原创设计不断崛起,国潮消费成为潮流消费领域中的一股新兴势力,吸引着年轻消费者的追逐。您认为设计师该如何发挥设计力量,从而助推中国传统文化的挖掘与传承?
‘‘王景前:
在近几年,文化性的一些交流活动、沙龙,都是比较具体的体现,像上海国际设计周今年跟苏州科技大学的合作与交流,其实也是设计与艺术的一次互动,与哲学的一次探讨。我们可以去感知、去体验非物质文化的魅力,大家都知道很多艺术的迭代或者设计的迭代,其实源自于以前的手工创造到工业化进程。我们现在是制造化的时代,我们的智慧是什么?我们的智慧来源于艺术的传达,来源于生活的哲学,来源于匠心的延续,所以这些是具体的体现方式。我们的沙龙或者学术性的活动可以把这些深度垂直下去,做到各类应用场景里面,那这时就已经找到了一个应用的需求,就是消费者的应用场景,之后我们通过应用场景来找到千丝万缕产品的生产系统,再到购买体验,我觉得这是一个过程。
Q5
CHSIDW:近年来,我国传统制造产业在国家的号召下,纷纷向智造转型。品牌化也是中国智造走向世界的重要路径,您认为设计创新在中国转型品牌大国的道路中发挥着哪些重要作用?
‘‘王景前:
目前中国已经是一个设计大国,我们作为设计师,我们的武器是设计,用设计去服务消费者。设计本身是一个服务性的工作,除了把好的东西传递给消费者去体验,去推广,这是一种方式,我们参与开发设计产品,到产业链里面去深挖产品,我认为这些都是设计师的工作。设计师从生产者到传递者,其实自己本身就是一个消费者,所以我相信设计这个工作的服务性,它的维度和范畴是很宽的,正如我前面所说,设计是一个无中生有的事情,这种服务性需要我们具备更多综合性的能力,所以为什么近几年交叉学科发展成为第14个学科门类,设计也成为了交叉学科的其中一部分,它跟学术是有关联性,跟消费人群的体验或者是需求的感知是关联在一起的。
Q6
CHSIDW:作为一名设计师,您认为中国设计师如何打造个人品牌?中国设计师个人品牌的未来发展将有哪些趋势?如何与世界接轨?
‘‘王景前:
我觉得设计师是最敏感,也是最有洞察力的,设计服务是一个全面性的服务。对于设计师打造个人品牌,首先互联网化是必然的,我们需要跟互联网去接轨,在互联网上营销自己,去传达自己的所想所看所做,这时你会发现自己不是孤立的,你会找到更多不同的声音,在不同的声音里面其实是去完善自己,去找到更多志同道合的朋友,然后协同产业链更好的发挥设计的作用,因此在这个过程中,无形中你已经被你链接的这些人所感知到了。
我认为品牌个人的积累应该慢下来,去做更能够延续的东西,而不是追求快餐式的东西。打造个人品牌,每个人的需求都不一样,或快或慢,不过有更多人希望稳扎稳打,更好的去扎实基础、丰富自己积累自己,每个人想法都不一样。对于设计师品牌如何去跟世界接轨,在我看来就是更全球化,首先是去参与交流,例如文化交流、文化学习、文化传承,这种文化交流,无论是中国的还是世界的,跨区域、跨维度的去交流,甚至跨信仰的去学习,我认为这才是更好的学习。同时,也要去更多的地方,更多不同的空间去展示自己,去参展也好,参赛也好,都是既竞争又交流,用外部因素来促进自己成长的一种方式。
Q7
CHSIDW:可持续发展是我们这个时代的呼唤,可持续发展的设计理念也逐渐成为设计师们追寻的方向,简单聊聊您对“可持续设计”这一概念的理解?
‘‘王景前:
我所理解的可持续设计是建立在生态环境良好运转状态下的一个设想。随着目前整个生态系统和自然环境的不断变化,我们的可持续设计应该是有序的、有管理的、可持续性的设计。更多的也是所谓人类命运共同体紧密联系下的一个持续设计、持续策划、持续的延展。在这样的状态下,我们作为设计师在可持续的方式下能够参与的,持续性的去迭代自己设计出品和设计服务,这一点至关重要。
可持续设计其实是一种思想,是一种对事物探索创新的思路,于我个人而言,我一直在推崇无木生活的设计,对于人,对于生活是一种启发。我们要珍惜当下的树木资源,注重自然资源对环境的重要性。我们倡导无木的生活状态,去促使大家在生活当中,更有效的利用可再生资源,不要过度消费,或者是滥用、无节制的购买或者使用。这也是我为什么去宣传,去倡导无木生活的一个原因。
Q8
CHSIDW:您认为青年设计师应当如何践行“可持续设计”?
‘‘王景前:
把可持续融入自己的设计理念之中。正如我刚刚所说,我认为青年设计师包括我自己,我们要以终为始的去做一件事情,在一个变化的大环境下,践行双碳的目标下,既可以见证,也可以参与,这样一个长期的战略目标,对生态环境也好,对我们国家也好,它其实是一个正能量的目标,我愿意去相信这样的目标,并且去践行,去参与这件事情,我觉得设计师也应该认识到这一点,认识到低碳可循环也是一种设计思路。尽早的找到自己的路口和方式,你会发现,学到了系统化的一个武器,这时对于任何一个设计产品的打磨和创造,已经是植入到你骨髓里了,这才叫可持续性的设计,它已经植入进你的设计过程当中了,这时你会有一个自己理解的可持续性设计。
关于可持续设计的系统,每个人看待的方式是不一样的。比如我的方式是无木设计,也是可持续设计的一个系统,其他设计师可以参与到我所理解的范畴中,来不断的丰富跟打磨我们的生活方式。也可以找到一种可持续、可循环,低碳的、环保的设计方式,它会启发我们。双碳的目标,说长不长,但也是将近40年大环境下的目标,这也是一个持续性的目标,并不是说40年期满就结束了,而是40年过后的再一个40年,所以我们不必想太远,我们只要想当下,应该如何找到一个可持续设计的方式,适合自己的设计方式。
Q9
CHSIDW:您对年轻设计师的期望是什么?您希望他们从参与中国设计师嘉年华中获得什么样的启发和成长?
‘‘王景前:
首先参加中国设计师嘉年华,能够快速的认知跟了解设计的边界,以及最快的了解产业链发展的信息,这有助于我们找到可持续设计。对于个人而言,明确自己的定位,能帮助你最快的找到相对全面性的设计边界,产业链发展的边界,从而认识到自己服务的群体,设计的服务性范畴,找到属于自己的设计方式,这是第一点。
第二点,参加中国设计师嘉年华对于设计师而言也是一种体验。观众也好,客户也好,当然,客户不只是有企业家,也有设计师,也有消费者,他们都可以去体会中国设计和世界设计相互链接的水平和变化,去感知中国设计、中国制造处在一个什么样的水平状态。同时设计也是一种文化的交流,一种科技和服务的交流,一种外因的促进,也是中国设计师嘉年华自己内因的一个展现,所以我觉得这对于他们来说,将会是一个很好的经历。
Q10
CHSIDW:您认为对于观众来说,参与中国设计师嘉年华有哪些价值和意义?您希望他们从中获得什么样的体验和启示?
‘‘王景前:
我们的观众可能是加盟商,是产业链,或者是上下游的受众群体。他们其实能够深度体验到设计触及的方方面面,像是数字化设计、服装时尚设计,室内家具应用场景设计,艺术设计与艺术的表达装置,或者是行为艺术等。他们可以通过触及设计的边界和范畴,发现原来设计并不是刻板的画图纸,从接触产品到具象化的成像,它既不是一个过于刻板、理性的东西,也不是天马行空的想象,而是存在逻辑的。设计从策划开始,到消费者购买体验的过程当中,一整个前因后果都可以在嘉年华获得方方面面的感知,它是一个系统性的,有皮衣,有肉,有灵魂的一个综合性的体验。
2
作品赏析
Dialogue design Create beauty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