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应该是自然的,要成为自然的一部分。”
——弗兰克·劳埃德·赖特
“从大地中生长出来,向着太阳”,是美国建筑大师赖特关于建筑设计与自然二者关系最为著名的言论之一。而人类作为自然的一部分,天生便有着亲近自然、寻求与自然联系的倾向。室内空间作为建筑的延伸,如何在空间里创建与自然的独特联系,让居住者享受自然带来的美好,是设计师卫周敏一直思考和探索的课题。
卫周敏
中国贸促会商业委员会创意设计中心理事会理事
上海国际设计周艺术指导
上海国际设计周联合策展人
万灵设计创始人
卫周敏 ,万灵设计创始人,从业十余年来, 致力于为多种业态的高端客户提供高品质的设计服务,其作品涵盖办公、酒店、商业、会所、地产精装、康养等多个设计领域,全国多地完成了众多地产示范区酒店空间及办公等公共空间的空间硬装设计和软装设计以及落地。
设计,需要生活的温热
一生痴绝处,无梦到徽州。烟雨江南中,徽派建筑亦如梦如幻,令人如痴如醉。自小生长于粉墙黛瓦的卫周敏,对绘画、书法、艺术有着近乎痴迷的喜爱。孩童时期的他,经常跑到学校板报、街角画廊里临摹描绘,一待便是一下午。卫周敏回忆起那段时光,在那个午后的时间里,老院子的味道让人难以忘怀,一砖一瓦、虫鸣鸟叫、茶谈饭后相得益彰,人与建筑之间总会流动着一股暖流,一种怡然自得的心境。
然而在当代,温情却似乎是一个渐渐被遗忘的名词,我们的耳际旁时不时响起老一辈对现今人情冷暖的议论声。再度回首,我们不禁发现人与人之间似乎更像是熟悉的陌生人。在这种情境下,人与建筑之间的关系亦是如此。
▲卫周敏作品 | 丽丰璞羽山 ©卫周敏
建筑是一位挚友,它在陪伴你的数年间总是在无声的诉说着内心,人与建筑间存在着无声的交流。但现今越发疏离的关系让这种交流变得苍白无色。改变这种现况,需要有温度的设计。
设计作品,一直讲究功能与美学平衡。色彩不该是冷冰冰或单调乏味的,它来源于生活,也是表达对生活的态度,正如“参差多态才是幸福之源”。色彩是自然而然洒下来的,希望空间具有实用主义下,还有温度。
▲卫周敏作品 | 扬州壹佰墅 ©卫周敏
在“扬州壹佰墅”中,卫周敏融合了东方的神秘和现代的张力, 展示东方摩登的新格调, 打造有温度、有情感的“家”,并纳入多种混搭风格赋予偌大空间以情感表达实现文化、艺术、生活三者间的相辅相成。
▲卫周敏作品 | 扬州壹佰墅 ©卫周敏
不同于传统的东方,卫周敏摒弃了所谓的“风格元素” ,汲取现代设计的精华,将历史积淀、文化传承融于空间当中,通过意境塑造文化自信。游刃有余的素雅色彩与材质中含蓄的凸显着意境,色彩的对撞经由故宫红色系调和,空间的庄重与质感油然而生。
城市、自然、空间、人四者和谐共生,是通往更美好世界的基石。而在现当代充满钢筋水泥味道的城市中,对于历史文化的敬仰也对未来文明发展的憧憬变得更加奢侈。
无论建筑也好,人也好,要回归到内心深处去,而不是流于表面。设计所及之温度,并非通过体感去体验,而是通过内心去理解。这种温度究其本质,是一种爱与情怀裹挟下的实用性。积累来自生活的沉淀,既要功能完满又能给予用户精神抚慰。
设计,用灵感满足需求
谈及设计理念,“万千设计,灵于自然”便是卫周敏所秉持的设计之道。无论何种设计均是服务于人的需求并与日常生活保持高度粘性。设计“以人为本”,注重设计艺术化、设计生活化、设计人性化同样是卫周敏对于自身的要求。在卫周敏的作品——领湖墅会所,我们能够从中嗅到自然的气息与人文的涵养,依旧能够感悟到他的个人理念。
▲卫周敏作品 | 领湖墅会所 ©卫周敏
灵感源于自然,灵感从何获取呢?答案是接触的更广阔的世界。固步自封的状态绝非会出现在设计师身上,设计师的身份要求他们具备广阔的眼界、自我的意识、优秀的审美、跳脱的灵感。进入广阔的大地,体会不一样的生活,才能汲取更多的灵感从而在作品中传递更多温情。
在领湖墅会所的设计项目中,卫周敏从如画的山水、寒冬的腊梅、民国时期的旗袍女子的民俗文化与记忆中提炼精华,从自然中汲取灵感,将自然界最美丽的色彩引入室内空间,通过色彩由浅至深的自然过渡,让空间层次感更加丰富,氛围更加舒适。
▲卫周敏作品 | 徐州山水文园 ©卫周敏
在徐州山水文园项目中,自然与人文的结合需要设计者对两者有理性的思考与感性的理解。卫周敏是一个设计师,更是一个感性的设计师,他喜欢去旅行,游历四方所扩宽的视野带给他是,生活的补充、设计灵感的注入。石砖铁块外,这是一种全新的温度。
灵感,最终需要被实践。美妙的灵感或许可将一套作品变得引人注目、极具超前的时尚,但若灵感没有与客户自身的需求相结合,出产的设计并不能为人所用。实践环节,需要思考居住者自身生活习惯与志趣,满足使用者实用性要求以及审美标准,并兼具设计师自己对美的感悟,综合传递温情的设计。
设计,是一点一滴的积累
世间万物均需经历成长的历程,成长需要付出,甚至要经得起困难的敲打。室内设计亦然,一种理性的空间塑造,是以科学为构造基础、艺术为表现形式的创造性活动。年轻设计师的成长必然伴随着深度的知识体系扩充,此过程是痛苦的,但也是必经的。
回顾自己在设计的一路走来,卫周敏认为青年设计师大致分为两种,一是初入行的新人,二是遭遇瓶颈期正在谋求突破的人。这个阶段的成长,先审视自己的不足,针对性去培养。这将是一个破与立的过程,自我否定与自我重建是主旋律。当你迈过这道坎,下一个成长即自我理念的形成又是一次考验。到了最后,当阅历足够支撑你的设计体系时,或许你才能成长为一位真正的设计师。
在设计路上行走多年的卫周敏,一直秉承着不断学习不断积累的自我理念,设计是一点一滴的积累,一笔一画的拓展,耐不住寂寞,心不至手不到,终究会离开这个行业。设计师的成长是全方位的,专业素养、生活阅历、审美沉淀均需提升,走好每一步,看好脚下的路,不忘初心,方得始终。























































